首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19版)》对糖尿病的定义为,空腹血糖≥7、8mmol/L(毫摩尔每升)或及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8、9mmol/L,如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0-11、1mmol/L质检为糖耐量异常,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
空腹测血糖我们都能理解,但为什么规定必须测量的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而不是餐后半小时,餐后1小时?而且餐后2小时血糖必须从进餐第一口开始计算时间,否则可能影响测试结果。
1、食餐后实际是对胰岛的一次糖负荷考量,餐后1小时血糖最高,2小时血糖应恢复正常(血糖<7、8),所以为什么要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道理就是餐后2小时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恢复<7、8,如果是糖尿病人考虑的是用药量是否与你饮食匹配或饮食是否合理;
2、它反映了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对胰岛B细胞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储备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血糖应接近正常,一般应小于7、8mmol/L。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正常人,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虽抵抗不明显,但胰岛B细胞功能也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3、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容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如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严重的并发症是可以的,但对于中年和病情严重,由于轻度高血糖会产生不良影响,对取餐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这样有利于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从而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4、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对于1型糖尿病人尤为重要,1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通常不高,但餐后血糖往往都高,如果只测空腹不测餐后,容易误认为血糖控制很好,从而贻误病情;
5、餐后血糖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较好的反应进食与使用的降糖药物是否合适,餐后血糖不是最高值,而是判断常规血糖或服药后血糖的一个指标。
所以大家在检测血糖含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必须是餐后2小时测量,餐后1小时及其他时间测量的血糖值,是没有任何价值的!